西部大开发有了新“指导” 专家:文旅产业将有更大发挥空间
- 时间:
- 来源:
新业态将有更大发挥空间
记者在《意见》中发现,对于如何推动西部地区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意见》专门提出“推动‘互联网+旅游’等新业态发展”、“支持西部地区发挥生态、民族民俗、边境风光等优势,深化旅游资源开放、信息共享、行业监管、公共服务、旅游安全、标准化服务等方面国际合作,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对此,南开大学教授马晓龙表示,相关政策将显著提升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科技水平和标准化程度,有力促进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向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从而缩小东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同时,马晓龙提出,对于企业而言,生态治理、旅游新业态、文化创意挖掘等领域将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发展边境旅游既能富民又能促进交流
对于西部地区文旅产业开发的方向,《意见》中提出“支持在跨境金融、跨境旅游、通关执法合作、人员出入境管理等方面开展创新。扎实推进边境旅游试验区、跨境旅游合作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等建设。”以及“依托风景名胜区、边境旅游试验区等,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健康养生等服务业,打造区域重要支柱产业。”北京联合大学在线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杨彦锋对此表示,在中央对西部大开发的这种专项部署下,开发边境旅游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富民产业,同时还是一个能够增加和邻国友好交流的产业,“边境旅游有可能成为西部地区新兴的旅游经济增长点。”
同时,在如何打造基础配套设施方面,《意见》还专门提出“注重高速铁路和普通铁路协同发展,继续开好多站点、低票价的‘慢火车’。打通断头路、瓶颈路,加强出海、扶贫通道和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杨彦锋认为,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一些原先属于老少边穷的西部边境地区未来有可能成为新时代开放的前沿,“铁路等基建项目的建成,肯定会极大推动西部边境交通的便利度和跨国交流的便利性。”
有望提升西部地区文化资源的经济转化能力
目前,文旅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各地在发展地方经济、打造特色品牌过程中的重要抓手。此次发布的《意见》中也提到“在加强保护基础上盘活农村历史文化资源,形成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和品牌。”
马晓龙对此表示,历史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载体,对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具有重要影响。但由于生产能力落后和参与水平不高,中国西部广大乡村地区的产业化水平较低,文化资源的经济转化能力较差。“包括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多种力量的协同支持是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和品牌发展的前提,再辅助以有效的技术支撑,才有可能得到快速的发展。”